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良好道德風尚、和諧人際關系進一步形成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換言之:就是要在全社會范圍內營造出誠信至上、互幫互助、平等博愛、融洽相處的和諧生活氛圍。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正是道教經典《道德經》中“上善若水”所要達到的景象。
“上善若水”,即最上等的善是水。為什么這么說呢?
老子告訴我們“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即水滋潤著萬物,扶持著萬物的生長而不去爭名奪利,因而,水不與萬物相爭,萬物也不會與水相爭。此乃水“和”之表現也。
試想,我們在全力開拓和諧社會構建新局面時,如果人人都能學學“水”的涵養與和氣,凈化自己的心靈,那么“誠信友愛”的和諧社會必將處處是春天。放眼現實生活,我們會發現,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在生活上選擇的努力方向呈現多元化的同時,許多人的思想覺悟、個人涵養并沒有同步跟進,從而導致與“誠信友愛”相左的行為屢見不鮮。
單以相對單純的求知圣殿—大學中的生活而言,不少同學常常將如同手足的同窗友情于不經易間斷送在彼此日常交往中的一些“雞毛蒜皮”的糾紛上,更有誤走極端步馬加爵后塵者。其實,只要雙方當事人能夠坦誠布公,用心溝通,用愛交流,所謂的誤解或隔閡都是不難消除的。
毛澤東同志曾寄厚望于青年大學生,把他們比作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認為他們是祖國未來的棟梁。因此,在大力推進和諧社會構建的今天,作為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一環,校園和諧建設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它不但影響著今天和諧社會的構建進程,更影響著明天和諧社會的構建高度。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唯有淡薄名利之欲“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陶冶自己的情操,冶養博愛的胸懷“誠信友愛”的和諧社會才會更好地惠澤人民,造福后代。